這些年,貫標儼然成為知識產權工作重要一環,該標準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13年2月7日發布,2013年3月1日實施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Enterpri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GB/T 29490-2013)。貫標,即貫徹《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這套國家標準。
《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是我國首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國家標準,運用基于過程方法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模型,能夠指導企業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基于過程方法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模型
《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旨在通過建立標準化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幫助企業將各項知識產權工作給予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強化企業的創新機制和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實現對企業各環節知識產權風險的有效控制和風險防范。
一、問題的提出
廣東省作為經濟大省,亦是知識產權強省,貫標工作啟動之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政策宣講、信息推送、培訓及時,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貫標工作取得不俗的成績。
截止2017年12月31日廣東通過2896個證,其中廣州1188家,深圳671家,東莞367家,珠海222家,佛山144家,中山115家,惠州48家,湛江30,清遠27家,江門20家,肇慶15家,汕頭10家,潮州9家,揭陽8家,河源7家 ,陽江6家,茂名4家,韶關3家,梅州1 家,汕尾1家。
通過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經濟較好,亦或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的市,貫標數據明顯突出。據官方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7月31日,廣州市通過貫標認證達237家,筆者嘗試選定廣州市作為數據樣本,分析貫標情況。
二、數據分析
筆者選定2017年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獲得企業這146家數據進行分析,一來數據已經超過同期一半以上,二者,通過已經公開的數據,企業獲得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誠然,數據本身只是樣本,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并不足以代表全部,加上數據檢索存在誤差,還望海涵。
(一)貫標企業呈現多元化
電子信息(含軟件、光學)、高技術服務業、技改傳統產業(含包裝印刷等)、生物與新醫藥(含食物科學)占比最多,超過50%。這146家企業經營類型不一,電子信息(含軟件、光學)56家、技改傳統產業(含包裝印刷等)33家、生物與新醫藥(含食物科學)22家、高技術服務業17家、新能源及節能8家、資源與環境7家、新材料3家。
這與廣州市產業基本符合,這些年廣州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重點產業行動計劃,圍繞八大重點領域加快實施八項重點工程,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基地、國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
(二)選擇輔導機構仍為主流
從“關于下達2017年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專項發展資金)(第四批)的通知”可以看到,通過貫標認證的企業,絕大部分選擇服務機構進行輔導工作,占比97.46%。
究其原因,《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涉及面非常廣,也具有較強的專業度。廣東也培養出一大批優質的輔導機構和從業人員。
加之不同公司,組織框架也不同,故,材料不能廣而復制之,需有針對性的設計、實施、改進等,因此,選擇服務機構進行專業輔導實屬明智。
(三)資助新政影響企業計劃
從2017年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獲得企業這146家就可以分析出一個有趣的數據,資助中一項硬性要求是2016年度(即上一年度)的專利申請數量達20件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達5件以上的,才足額給予企業補助10萬元,否則只有6萬元。因上一年度專利不能后補,因此,政策變動,專利申請量不足的企業想獲得資助就只有兩條途徑了:1.聽天由命,本次申請6萬元即可,2.搏一下,祈禱明年政策不變,明年再申請。通過這樣一政策,就可以分析申請資助的專利量到底幾何了:
由數據可以分析出,2016年度(即上一年度)的專利申請數量達20件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達5件以上的,僅39家,占比26.71%,而高達73.29%企業2016年度(即上一年度)的專利申請數量沒有達到20件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沒有達到5件以上,著實令人吃驚。
進一步分析高達73.29%企業2016年度(即上一年度)的專利申請數量沒有達到20件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沒有達到5件以上企業,新能源及節能企業占4家、資源與環境企業占5家、生物與新醫藥(含食物科學)企業占13家、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占15家、技改傳統產業(含包裝印刷等)占27家、電子信息(含軟件、光學)企業占43家。
對比總數來看,新材料領域3家企業2016年度(即上一年度)的專利申請數量達20件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達5件以上,占比100%;而名單中知識產權公司、貿易公司、服裝公司所在的高技術服務業比例最低,10.53%,導致近期審核尺度加嚴,對知識產權公司、無研發或生產的企業認證予以拒絕或改正。
(四)企業知識產權參差不齊
我們進一步細分檢索、分析2017年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獲得企業這146家知識產權情況:近17年來,申請專利超過1001件以上的僅1家企業,有13%的申報資助企業沒有申請過專利;近17年來,沒有企業授權專利超過1001件以上,集中最多的是在1~10件,整體創造水平有待提高;近17年來,沒有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1001件以上,超過101件的也僅1家,高達56%的申報貫標資助企業沒有授權發明專利,略顯尷尬;近17年來,沒有企業累計核準商標超過1001件以上。有將近一半的企業擁有1~10件注冊商標;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沒有專利申請的企業也是可以進行貫標的。
(五)貫標有助于知識產權提升
這146家獲得2017年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的企業均為2017年7月底之前獲證,按照貫標進度歷時6~12個月來看,我們進而分析這些企業在貫標中或者貫標后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申請情況:
這些企業在貫標中或者貫標后專利申請情況看,沒有超過100件的企業,申請11~100件的占18家,1~10件的63家,知識產權還是有一定提升。但0件申請的企業最多,達65家。整體知識產權意識或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并非為貫標就能解決。
三、貫標新時代
貫標工作自2013年開展以來,已經走過5個年頭,姑且將下一個五年定為新年進入貫標新時代,業務將有新變化、新動態、新形勢。
(一)政府資助逐步針對性是信號
我們細看廣東省貫標資助政策,開始具有了針對性:廣東省企業貫標及發明專利產出后補助計劃,根據發明專利產出達到一定指標(根據珠三角、粵東西北地區而有所不同)的企業,給予一定金額的后補助;廣州市貫標資助,定將更加有針對性;大家寄托的區級補貼也并非是長久之計,當下貫標工作已經進入到內需階段。
(二)企業外因轉內需是大勢所趨
貫標的目的是使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文件,加以實施、運行并保持持續改進,并非以資助為出發點。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貫標用作于企業實際,并真正運行,近日,知識產權相關部門走訪了部分企業,反饋如下:
廣州市XX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自動化設備、智能機器人開發和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下表是其貫標前后的一個對比:
在廣州市政府、知識產權局和各界大力推動下,融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廣州,正以新的姿態,讓企業知識產權貫標成為現代化企業的標配。
(三)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水平
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提高,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水平,而貫標要求領導重視,通過貫標,讓領導重視起知識產權部門來,增加預算,增加高水平人才,全方位提升知識產權工作,進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項目跟貫標進行掛鉤,項目也是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抓手。譬如: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知識產權評價指標體系(試行)中,通過國家標準《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29490-2013認證是其中一項評價指標。
而每年發布的廣州市項目申報指南已將貫標作為優先項,如:企業專利導航項目、知識產權示范單位、知識產權強企、中小微企業專利服務促進項目等。廣州市知識產權局和廣州市國資委在《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市屬國有企業專利工作的若干意見》則要求至2018年末,市屬國有企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要全部通過貫標認證;2020年末,市屬國有工業企業全部通過貫標認證。個別區則將貫標認證通過列為區知識產權示范企業的必要條件。
結語
貫標,對于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規范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就有一定的意義。莫使貫標成為一項臨時項目,為了資助一擁而上,沒有資助斷崖式下跌。而應成為一項長期穩健發展,并不斷改進的制度,切實為企事業知識產權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對于政府部門,資助政策可以作為一種調節器,指引企業和服務機構順勢而為,并逐步減少,從而回歸到市場行為。
對于企業本身,資助政策只是外因,應該看到標準真實的含義和價值,將外部因素逐步提升到企業內部之需求,更好的把企業知識產權做大做強。
對于服務機構,不斷優化服務模式和產品可延伸服務,夯實基礎,苦練內功,探索出符合各類企業發展所需的貫標產品,將知識產權戰略意識深深導入企業管理者層面,有力推動了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的開展。由內至外地輔導企業更加強大,使其能更穩健的在日益競爭中生存。
以知識產權貫標為抓手,在全球化和創新驅動形勢下,幫助企業學會運用知識產權這一商業工具,將知識產權工作深度融入企業創新發展與合作戰略中,這是所有知識產權行業人的共同使命,也是新形勢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知識產權工作提出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