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保護是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知識產權的產生本質上是把研發成果轉化為知識產權、把研發投入轉化為無形資產。
當一項新技術、新產品推出時,知識產權工作有著 “ 針對技術成果實施知識產權保護、針對競爭對手實施知識產權部署、根據商業需求進行知識產權運用 ”的作用,可以為產品研發、企業經營提供穩定、平衡的知識產權環境。
專利, 是技術成果轉化的形式之一, 是技術保護的手段之一, 是商業競爭的有力武器,是企業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專利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專業程度高、審批難度大、程序節點多、維權確權復雜 等特點。
專利布局是技術方或企業方根據自身商業戰略和市場競爭環境,申請合理數量和結構的專利組合的過程。
通常來講,專利申請的價值是通過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 的方式來體現的,零散的專利申請往往會給后來者的繞道設計 (design around) 留下空間,這也是那些想通過獨家技術來構建專利壁壘,排除后來者的抄襲行為的企業所不愿意看到的。
通俗化理解, 專利布局就是考慮何時在何地就何種技術如何申請專利及申請多少專利。
如何構思專利布局
專利布局應以自身的商業戰略為基礎,在進行產品規劃和市場規劃的同時即應進行專利布局規劃,在產品立項之后研發之前即應開始思考如何進行專利布局。
在圍繞產品思考專利布局時,產品的專利管理負責人員應當同時關注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發展動態,對未來市場競爭態勢做出預判,從未來市場熱點、企業風險點出發,從提高競爭優勢和降低專利風險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專利布局,與商業戰略相適應,為市場競爭保駕護航。
專利布局除了要在前期進行系統思考外,還應遵循單元化原則,即從一項技術識別創新點,把大技術問題單元化成為若干個小技術問題,視為技術問題的最小單元。
產品或技術通常包含多個創新點,創新點的集合形成了產品的競爭優勢,創新點與非創新點一起形成了該產品。在思考進行專利布局時,應當具有關聯思維,在創新點與創新點、創新點與非創新點之間建立關聯,重新組合,以技術問題為最小單元,形成新的技術方案,作為申請專利的基本單元。
實施專利布局, 技術產品的專利負責人員應至少與產品所屬企業決策層、市場部門、研發部門進行溝通。與企業決策層溝通了解企業總體戰略和發展規劃,進而確定專利布局方向和目標。與市場部門溝通了解企業的 市場競爭環境、未來市場規劃、競爭對手產品情況,進而確定專利布局需求與目的;與研發人員了解溝通技術產品優劣勢、技術發展趨勢,有利于確定專利布局的結構與重點。
與上述部門溝通獲得信息后, 專利管理人員應當對產品及競品、行業領域、競爭對手的專利情況進行檢索, 發現行業專利申請的變化趨勢、專利密集領域和競爭對手專利布局情況, 進而確定專利布局的結構及重點。再結合與決策層、各部門的溝通結果,完成專利布局目標、方案的確定。
如何設計專利布局結構與數量
專利布局的結果是申請眾多專利形成合理的數量與結構。
根據被挖掘技術的重要性等級確定專利挖掘的重點對象,根據不同的專利目的確定專利組合形態,并以此指導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和專利權利要求層次的布局,就是專利布局的過程。
一、構建合理結構
專利布局的結構是基于專利分級管理的出發點,針對專利申請的不同目的、專利技術的重要性等級所 申請的專利組合之間的數量比例。專利申請的商業目的:一,已有成果的有效保護;二,技術趨勢的合理預測;三,有針對性地防御公開;四,對抗競爭的權利平衡。可以根據這四個目的大致將專利分為A、B、C、D四類。
在實踐中,在一項技術或產品的專利布局實施之前,企業專利管理部門應與研發部門溝通了解產品的技術細節、產品的上市時間,并用知識產權宏觀視角判斷哪些技術成果或創意適合申請專利以及申請何種專利為佳,之后應與市場部門溝通確認產品銷售的國家或地區,并在產品上市或公開之前至少完成 A 類專利的申請。
對于尚未盈利的萌芽產品或初創企業,建議專利布局結構優先級為A>B>D>C。
二、布局合理數量
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其商業戰略會有所不同,企業申請專利的目的也會不同。
因此,如果企業產品規劃調整、市場戰略及研發投入側重點發生變化、甚至行業發展節奏改變,企業發展戰略指導下的專利布局也應做出結構上的調整,以更好地支持商業戰略的實現。
比如,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可適當增加 A 類 和 D 類專利的數量,以增加企業的抗打擊程度;比 如,產品系列中單一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降低,說明產品失去優勢,可適當增加 B 類專利的數量,有目的地開發出新一代產品,以期再次搶占市場;比如,由于某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的誕生導致行業發展方向發生變化,如果企業作出了戰略調整,企業響應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了某項目的資金投入,則可適當增加 B 類專利的數量,以期在可能的發展趨勢中搶占有利地位;
再比如,由于專利文獻公開的滯后性,在某一時間段內發現競爭對手在某一領域的專利數量驟然增加,則應增加 C 類和 D 類的專利數量,以搶占或破壞競爭對手欲占之位,同時提高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專利對抗籌碼。
案例介紹:Nest智能家居項目
Nest 是谷歌/Alphabet旗下一家專注于智能家居領域的初創企業,其溫控器、煙霧探測器等系列產品曾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十大科技創新產品。
從Nest的專利布局可以看出它們所采取的申請策略就是如之前的架構圖所示,屬于比較典型的項目全局式,策略如下:
1. 最上層的人機交互類專利:包括了智能溫控器、探測器的外形設計和圖形界面設計。溫控器本身具備多種傳感功能,這其中包括對住所入住率(occupancy)的監測、對溫度和濕度的監測,還包括對紅外能量的監測(利用PIR傳感器判斷是否有人占據空間)和光線的監測(太陽光照射)等。在軟件上,設備提供了用戶友好的安裝引導界面和圖形化的用戶操作界面;在硬件上,智能溫控器包括了環形控制盤(旋轉操作)、觸摸式顯示屏(按壓操作)、以及菲涅爾蓋板(通過其擴大感測范圍)等。
2. 中間層的數據處理類專利:包括了無線操作、分布式計算、云端管理等。溫控器可實現分布式安裝并連接至服務器進行注冊,每一個溫控器都具備一定的計算處理能力,并可分配計算任務。對于探測器而言,云端可進行安全判斷并發送危險提醒,探測器與探測器之間可以進行溝通(如房間里的探測器會通知客廳的探測器去提醒主人:房間內感測到危險信號)。
3. 最底層的后臺智能算法類專利:通過各種先進且完善的算法,Nest能在和用戶不斷的交互中進行自我學習、訓練和改進,從而主動地為用戶提供最優化的溫度調節環境。一方面,系統會對住所的環境進行熱力學模擬(這些數據可能來自于入住房間的網絡接入、用電量情況、郵政編碼位置的天氣預報等),從而提供全天24小時的預測;另一方面,系統會主動學習并適應用戶的環境需求。例如,用戶在星期一、星期二連續兩天在早上10點鐘出門上班,在星期三系統會自動調節早上10點鐘為節能溫控模式。
由于從最底層到最上層,Nest都作了非常完備的專利布局,因此對于后來者而言,要避開Nest所構建的專利壁壘,就比較困難了。